以下是针对公路压浆施工中常见不合格问题的处理措施,结合施工实际场景提供可操作性方案,助力精准解决质量隐患:
一、脱空率超标/浆液填充不足
核心问题:路基/路面结构层与基层间存在未填充空隙,影响承载能力。
处理方案
1.精准定位缺陷区域
检测手段:利用地质雷达(GPR)进行网格状扫描(间距0.51.0m),标记脱空反射异常区域;对可疑点钻孔取芯,确认空隙高度与范围。
示例场景:若雷达图像显示某路段存在连续双曲线形脱空反射,对应钻孔芯样显示填充率仅75%,需划定5m×3m矩形区域重点处理。
2.补孔压浆工艺优化
布孔原则:在原注浆孔间距1/2处加密布孔(如原孔距2m,补孔间距1m),呈梅花形布置,确保浆液扩散重叠率≥30%。
注浆参数调整:
压力控制:采用“阶梯式升压法”,初始压力0.5MPa,每5min提升0.2MPa,高至1.5MPa(以不抬升路面为限)。
浆液改良:添加3%5%微膨胀剂(如UEA)+0.1%减水剂,提升流动性与填充密实度,初凝时间控制在12h。
施工要点:注浆过程中观察路面变形,若出现≥2mm隆起立即暂停,压力稳定10min后缓慢卸压。
3.复检验证
补压完成7天后,对原脱空区域再次进行地质雷达检测,要求反射波连续均匀;随机抽取3处补压孔钻孔取芯,填充率需≥95%。
二、浆液结石体强度不足
核心问题:浆液固化后抗压强度低于设计标准(如设计C25,实测强度仅20MPa)。
处理方案
1.强度不足原因溯源
实验室复核:重新检测原材料(水泥、粉煤灰、水)质量,复核配合比执行情况(如水泥用量是否少计10%)。
现场排查:检查注浆时是否出现串浆、漏浆导致浆液稀释(如邻孔冒浆未及时封堵),或养护期内遭雨水冲刷。
2.分层补强技术
浅层缺陷(≤30cm):
凿除表面松散浆液,用C30聚合物砂浆分层抹压(厚度≤5cm/层),覆盖养护7天。
中深层缺陷(30100cm):
采用“静压注浆+化学灌浆”组合工艺:
先注入水泥水玻璃双液浆(体积比1:1,初凝时间30s1min)填充空隙,形成骨架;
间隔24h后,通过原孔注入环氧树脂浆液(压力0.30.5MPa),渗透至水泥浆孔隙中,提升整体强度。
大面积报废处理:若强度合格率<80%,需凿除已压浆区域,重新清孔并采用早强型浆液(如42.5R水泥+5%硅灰)施工,注浆后覆盖塑料薄膜+土工布保湿养护14天。
3.强化检测
对补强区域钻取Φ50mm芯样(每100㎡不少于3组),采用微型压力机检测抗压强度,要求达到设计值的1.1倍以上。
三、弯沉值未达标/结构不均匀
核心问题:压浆后路面承载能力未恢复,相邻测点弯沉差>20%。
处理方案
1.力学性能诊断
采用落锤式弯沉仪(FWD)检测整幅路面弯沉盆数据,识别“高弯沉中心区”与“差异沉降带”。
典型数据:若某测点弯沉值为120(0.01mm),相邻测点仅60(0.01mm),差值达50%,表明存在不均匀支撑。
2.复合加固工艺
方案一:注浆+土工格栅
对高弯沉区域再次压浆(压力1.0MPa),提升基层密实度;同步在路面结构层间铺设玻纤土工格栅(抗拉强度≥50kN/m),增强层间连接。
方案二:注浆+微型桩
对深层软弱路基(如淤泥质土),在压浆孔旁植入Φ108mm微型钢管桩(间距1.5m×1.5m,长度58m),压力注浆填充桩体与周围土体间隙,形成“压浆+刚性支撑”组合体系。
3.动态监测
处理完成后设置沉降观测点(每20m一个断面),连续监测15天,若日均沉降速率<0.5mm且总沉降量<5mm,判定稳定达标。
四、外观质量缺陷
1.路面裂缝
处理流程:
缝宽≤0.1mm:涂刷23遍聚氨酯防水涂料,覆盖宽度≥10cm。
0.1mm<缝宽≤0.5mm:用电动凿缝机沿裂缝开凿V型槽(深1520mm,宽1015mm),清理后注入改性环氧树脂胶,表面用聚合物砂浆找平。
缝宽>0.5mm:采用“压力注浆+贴缝带”工艺,先注入水泥基灌浆料(水灰比0.40.5),初凝后粘贴自粘式橡胶沥青贴缝带(宽度50cm)。
2.注浆孔漏浆/封堵不严
返工步骤:
剔除原封堵材料至孔深50cm,用高压风清理孔内浮浆;
填入C35细石混凝土(坍落度120140mm),插入钢筋振捣密实,表面低于路面5mm;
待混凝土强度达80%后,用M15水泥砂浆找平,覆盖养护3天。
3.局部隆起
修复方法:
对隆起高度<10mm区域,用铣刨机铣削平整(铣刨深度510mm),喷洒透层油后补铺AC13沥青混凝土。
若隆起>10mm,需凿除隆起部分(范围扩大至周边30cm),重新分层回填水泥稳定碎石(每层厚度≤15cm),压实度≥98%,再恢复路面结构。
五、处理效果验收要点
1.资料闭合:建立“问题台账处理方案施工记录复检报告”闭环档案,包含补压孔位平面布置图、浆液配比单、检测数据对比表等。
2.责任追溯:对因施工工艺不当(如未按设计压力注浆)导致的质量问题,追究班组责任并纳入信用评价体系。
3.预防机制:针对典型不合格问题,在后续施工中加密检测频率(如每500㎡增加1组钻芯),并开展技术交底会强化工艺控制。
总结
公路压浆施工质量问题处理需遵循“检测定位→原因分析→方案比选→精准处置→复检闭环”五步流程,通过“技术手段+管理措施”双管齐下,实现从“被动整改”到“主动预防”的转变。实际操作中,可结合工程特点制定《压浆质量通病防治手册》,将常见问题处理标准化,提升施工效率与质量可控性。
微信扫一扫